谷歌在中国的业务非常广泛,涉及个性首页、地图搜索、浏览器、生活搜索、购物搜索、翻译、移动等30多个项应用。自谷歌的业务退出中国市场以后,给浏览器和搜索领域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。虽然谷歌的
Chrome浏览器在国内占有的市场份额并不是很高,但却为国内的浏览器厂商间接地排除了一个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。近期搜狐的两度出手,加速了在输入法和浏览器领域的布局。一次是高调的推出搜狗云输入法,二次是发布搜狗浏览器2.0,意在守住互联网的入口。不过搜狐的输入法、搜索加浏览器的矩阵式打法,能给其带来多少胜算呢?
“你只要试一试,就会知道,”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的言下之意,是搜狗浏览器十分好用,而用户体验确实是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,张朝阳的信心来源于搜狗产品的技术与创新。
目前国内的
浏览器市场上,微软IE凭借强大的惯性势能依然占据着最主流的市场份额。所有研究IE并试图在浏览器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,无一例外不首先把矛头对准IE的内核设计。由于首先需要考虑更强大的兼容性,IE内核在设计方面存在先天不足,从IE5一直到今天的
IE8,微软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包括假死、程序崩溃,载入时间过慢等问题。
开源浏览器内核webtik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而生,包括Google在内的多家其他浏览器均采用了这一技术。不过相对于IE内核多年的兼容性测试来说,webtik尽管在速度、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优势,但在兼容性方面却有一定问题。
“因为有很多网页,本身是基于
IE浏览器的架构开发的,”搜狐副总裁王小川说,“在国内,比如淘宝,银联等很多网络应用,webtik内核的浏览器就没办法实现支持。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双核,通过浏览器智能判断在什么时刻选择什么内核载入页面内容。从技术上来说,双核并不难,真正困难的是怎么去判断什么时候该用哪一个内核。而只有做到了这样的智能判断,才可能在网页载入的速度方面实现真正的突破。”
速度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,无疑就是生命。来自亚马逊的经验是,网站每慢0.1秒等于丢失600万美元的销售额。来自谷歌的经验则是,网页载入慢0.5秒会导致20%的用户流失。
无论是搜狗输入法还是浏览器,都是通向互联网的入口,并且最终指向搜索引擎。因为,软件下载免费提供给用户,现在只有搜索引擎有完整的商业模式,“和输入法战略一样,搜狐的真正目的在于利用优质的产品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,并最终把通过产品聚拢的用户转化为搜索引擎的用户,以此实现商业价值。”张朝阳说。
搜狐依靠输入法和浏览器多极的支撑,也将分一杯羹。
希望国内的浏览器生厂商能够在浏览器技术上不断的突破,不要一味的模仿,加强自己的创新,在细分领域上建立自己的优势,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互联网的入口,只有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好用,才能赢得用户的心,最终在日益激烈的浏览器市场竞争中创造属于自己的“蓝海”。
标签:IE相关浏览器谷歌浏览器厂商